重彈服貿老調,動機可議!

2024總統大選逐漸升溫,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拋出重啟服貿話題,吹縐政壇一池春水。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不甘落後,也接著高喊要重啟服貿,一時之間,台北的天空籠罩著大片服貿烏雲。從國際經貿情勢、兩岸經貿現實來看,此時此刻,並不存在重啟服貿的條件。這個議題突然被挑起來,除了可攻佔媒體版面,討好特定群族的選民之外,看不出有什麼迫切需要。對提升台灣經貿競爭力,也是弊多於利,值得深思。

 

從國際大趨勢來看,歐美國家雖然不主張與中國經濟脫鈎,但很清楚表明必須對中國 採取取「去風險化」。歐盟27國領導人6月30日達成的文件就說,中國是歐盟的合作夥伴,也是歐盟的競爭者和系統性的對手。歐盟峰會對中國政策明顯趨向強硬,主要原因是中國科技和經濟力量快速發展,對歐洲一些國家構成了威脅;中國在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日益擴大的軍事威脅,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堅決拒絕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作出譴責。中國這些不尋常的舉動,都引發國際疑慮。

 

美國為防止高端技術被用於增強中國軍事力量,決定進一步利用其影響力,阻止特定中國晶圓廠獲得更多荷蘭的設備。荷蘭已限制國內晶片龍頭艾斯摩爾(ASML)和其他公司的設備出口,但美國預計將採取進一步行動,阻止特定中國晶圓廠取得更多荷蘭的設備。美國國內正在爭議要不要終止與中國的科技合作。

 

也就是說,以美歐為首的民主陣營,紛紛採取與中國保持距離的作法,以免助長敵對陣營勢力。台灣卻反其道而行,選擇加強與中國的緊密關係,總統參選人藉著向中國表態示好,爭取國內特定群族的好感,當是主要考慮,卻不符合台灣的整體利益。

 

台灣對中國經貿已經過度依賴,若再簽署具有排他性質的服貿易協議,將加深台灣向中國的傾斜。當中國擴大軍機、軍艦擾台,持續打壓台灣國際空間之際,簽署服貿協議對國家安全的危害,不容忽略。總統參選人漠視國際現勢,選擇和中國擁抱在一起,只會讓台灣的處境更加孤立。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民間消費動能不足,失業情況相當嚴重。過度投資房地產及大而不當的基礎建設,加上武漢肺炎疫情後遺症,造成地方財政出現困難,許多省分已經發不出公務員的薪水,國際經濟學者普遍不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南韓與中國簽下類似ECFA的全面貿易自由化,歷經9年驗證,南韓經濟已深受其害。總統參選人昧於國際經貿情勢及中國經濟困境,推出這個「害台灣,利中國」的協議,如果不是腦袋不清,就是動機可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