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中等距交往的迷思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預計四月訪美,行程重點包括和國務院、國安會及美國參眾議院議員交流。柯文哲有意角逐總統大位,此行最受矚目的就是兩岸政策及對美態度。媒體報導,柯將提出「兩岸和平、台灣自主」主張,美中台關係則定調「強國等距」,不偏向那一方。柯文哲的外交及兩岸路線,能否通過美國這一關,並獲得台灣人民的認同,仍待觀察。

柯文哲的「強國等距」主張,和侯友宜「不當大國棋子」的說法,大同小異,當做選戰策略,並無不可,對深藍、親中及部分中間選民,也有一定吸引力。但從國政治理的角度來看,想同時和美、中兩強保持等距關係,並不符合國際現實狀況,台灣人民也未必買單。

所謂「強國等距」,白話文來說,就是和美、中兩國維持等距外交,具體的說,就是將台灣一向親美的外交路線,往中間移動,不再像過去一樣親美;或者說,既要親美也要親中,在美中之間保持中立,不選邊。

問題是,台灣安全靠美國。台灣有事,美國不會袖手旁觀。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經說︰「對台灣的武力侵犯,對日本國土是重大危險,日本無法容許該事態發生」;「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是日美同盟有事。在北京的人,尤其是習近平主席,絕對不應對此有誤解」。「強國等距」就是把美台緊密關係,降到和兩岸關係同一等級。請問:這符合現實嗎?人民能夠接受嗎?

美國因素影響台灣總統選局,戰後台灣經濟復甦靠美援,現在,台灣的戰略安全仍然靠美國。美台關係密切,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存在特殊的美國情結,這也讓美國對台灣政局有著力的空間。從1996年到2020年七次總統大選,美國都曾透過言語或行動,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支持符合美國利益的總統候選人。

 

美國因素影響台灣總統選局,原因是美台關係密切,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特殊的美國情結。戰後台灣經濟復甦靠美援,中美基金、美援會、農復會、經濟合作署到經建會,美國扮演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台灣戰略安全靠向美國,以此換取安保承諾。台灣人的「美國認同」讓美國對台灣政局有著力空間。從1996年到2020年七次總統大選,美國都曾透過言語或行動,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支持符合美國利益的總統候選人。

 

美國新屆國會對中國態度強硬,關注台灣安全,民主共和兩黨立場一致,國會抗中保台聲量高漲。拜登政府去年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視為美國最大威脅。要求台灣、日本、澳洲增加國防預算,強化印太地區戰略布局。鼓勵台灣義務兵役延長,加強介入台灣軍事部署,增加對台軍售項目及次數,擴大對台軍事援助,派員長駐台灣等等,抗中保台作為,為過去所罕見。台灣想在美中兩強間保持中立,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