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當拜登說「台灣不是內戰狀態」

◎ 陳財能

終戰以後,因蔣介石中國國民黨及其中華民國被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擊敗而逃亡台灣,使得台灣與中國是「內戰」還是「侵略」的關係,不僅是國際政治與安全體系模糊糾結的焦點,更是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差異的關鍵。

因「阿富汗事件」而質疑「美國不可靠」之說,導致美國總統拜登及其國安顧問齊聲確認:台灣是美國的盟友,如同北約(NATO)、以色列、日本、韓國一樣;台灣並不是處於內戰狀態;若「壞人」侵犯,美國將會以「北約憲章第五條」的承諾來回應。

拜登說:「台灣不是內戰狀態(not a civil war they’re having on that island)。」但,台灣內部誰在反對這事實?而我們台灣人該如何掌握這契機做什麼?

從國際政治與安全體系的角度看,當「台灣不是內戰狀態」成為美國政策時,韓戰以來的「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亦即,一九五○年六月杜魯門所界定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將走向「台灣地位確定論」,以解除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對台灣主體性及地緣政治的盲點。

再從台灣國內政治及認同的現況看,由於美國曾模糊地認知台灣處於「內戰狀態」,導致台灣內部仍有「內戰派」,持續呼應中國共產黨的一個中國原則,要消滅台灣人的生存權。「內戰派」包含中華民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和平統一中國及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不同層次的論述思維。

因此,當拜登說「台灣不是內戰狀態」時,台灣內部的「內戰派」跟隨中國共產黨同聲譏諷他「隨便說說」且反對「中國侵略台灣」的界定。顯然,認知「內戰」或「侵略」的不同,是區別台灣主體認同差異的關鍵。另外,還有過去至今為配合美國「戰略模糊」而派生的「維持現狀」,也混淆著台灣認同及阻礙台灣主體性的建立。所以,我們台灣人怎麼辦?

回顧故總統李登輝推動「寧靜革命」讓台灣脫離「中華威權」的經驗,就是先廢除「內戰」的枷鎖—「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再展開實現「台灣民主化」的修憲行動。當「內戰」謊言被戳破而面對「壞人侵略」時,制憲去中華民國必須取代修憲,這是我們台灣人當下應該展開的行動。制憲行動的開始與完成,台灣將得到更多祝福與力量。但,如果民間不動,什麼都沒有!

(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