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代誤解質詢制度

今年三月行政院長蘇貞昌和中國國民黨立委在立法院唇槍舌戰,中國國民黨團因此要求立法院正副院長約束官員「反質詢」行為。游錫堃則表示「贊成反質詢」,他強調,要有強的國家,就要有強的行政部門,要有強的行政部門,就要有強的國會,政府如果有反質詢的能力,那國會議員自己要更強,要有反反質詢的能力,這樣國家才會更好。

正常民主國家,國會公費助理就是幫國會議員執行立法工作,至於建立國會議員與選民良好關係的工作則由自費助理承擔,台灣多數立法草案係由行政單位擬定,公費助理還是為國會議員個人服務,也幫國會議員擬質詢稿。台灣與美國一樣,行政與立法分立,不是行政對立法負責(內閣制),應該沒有質詢制度,可是台灣卻有質詢制度,因為台灣依循《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度。

 孫中山認為中國古代體制皇帝掌控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考試及監察則獨立,因而創出五權分立說。這是嚴重的誤會,皇帝還是完全掌握考試及監察。只是中國還未脫離「奴才」社會,「主人」說的話完全是對的,因而《中華民國憲法》乃依循五權分立,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公布的《五五憲草》就是五權分立。後來「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到,國會沒有監察權將形成弱勢國會、強勢行政權,甚至於產生獨裁總統,所以一九四七年元月一日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增加了立法院的閣揆任命同意權、行政院長的副署權,而國會擁有質詢權以監督行政單位。

內閣制的質詢是象徵內閣向國會負責,《中華民國憲法》立法院的質詢權是取代監察權,用來監督行政單位,所以有問題才質詢,沒問題就不必質詢,萬年國會年代就沒有每位立委都質詢,一則沒有發現毛病就不必質詢,一則有很多立委根本沒有能力質詢,不過有少數立委質詢的水準遠比目前的立委高,因為他們長期擔任立委不必退職,而行政官員常更換,對於各項業務,精明的立委遠比行政官員清楚,他們輕鬆地詢問,就會使行政官員心裡發毛。

萬年國會退職後,從第二屆立委開始,變成各個立委都上台,以監督行政官員,質詢制度就變成立委的秀場,他們透過媒體作秀。然而質詢也變成立委的壓力,要質詢甚麼?它變成立委沉重的包袱,但又不能不背。最嚴重的問題是有些立委並不清楚行政業務,形成外行人考內行人,有些立委以謾罵來掩飾無知的窘態,後來大家爭相模仿。萬年國會年代,並不是所有立委都上台質詢,但上台立委溫文的質詢就讓行政官員坐立難安。現代的立委則各個上台作秀,卻有人以窮凶惡極的態度來掩飾其無知。

最近行政官員出了一招讓立法院相當難堪,就是以反質詢來對付作秀又不做功課的立委,讓一些立委難堪。它有一個盲點,既然質詢權是要取代監察權,在沒有發現行政單位的缺失前,不要質詢就好,何必人人都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