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內政部提出應檢討遍佈全台各地的「中正」與「經國」等路名,那是依循「轉型正義」的原則予以更改。對此方向,筆者深表認同。然而,行政院長卓榮泰後來表示,這屬於地方政府的職責,中央並無全盤推動計畫,也等於將這個計畫喊卡!這不禁讓人感到可惜,也代表這個重要議題,又再次不了了之了。
我們應先釐清,道路命名的依據,究竟應該是該基於地方性以及文化性的考量,還是該基於政治性的操弄?以台北市為例,眾所皆知,市內許多道路名稱,幾乎是將昔日中國的行政地圖原封不動地搬了過來。像是「合江街」、「松江路」、「北平東路」、「興安街」等名稱,即便在中國本地早已廢省或改制,卻依然矗立在台北的街頭,那些名稱恐怕連中國人也感到陌生。
國民黨作為一個外來政權,暫時落地台灣後即大規模地以中國地名及中國人名更改原先的路名,將各地火車站前或是各縣市的重要幹道命名為「中山」、「中正」或是「中華」等,其用意明顯是為了該政權統治的象徵,也硬生生將政治權力延伸進入一般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與切斷其原來的城市街道記憶。
全台灣光是以中正為名的路,就有三百多條。還有很多公園及學校或是機關行號裡的會議室等名稱,都是以中正為名。回顧歷史,一九五○年三月十三日,敗逃到台灣而且也已下野的蔣介石,復出掌權。他在演講「復職的使命與目的」時說:「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我們今天都已成了亡國之民…」,蔣介石還知道自己逃難來到台灣的難處,也知道自己亡國了。但是他的下屬卻以討好的心態,開始將台灣各地原來重要路段或是最寬大的路,通通改名為「中正路」。
全台灣最多中正路的縣市,就是台南市。如果你寫:「台南市中正路xx號」,那郵差肯定無法使命必達,因為新北市裡有38條中正路。一個從中國逃難來台灣者,一個以威權方式統治台灣者,台灣有許許多多受難者被蔣中正所害,生命或是青春,都葬送在他的手裡。然而在台灣各地都以他的名字為路、為公園、為橋樑或為學校,讓受害者情何以堪?民主化數十年的今天,主政者說此議題到此為止,受害者更是心如刀割。
台灣還有些路名所紀念的人物,甚至跟台灣一點兒關係也沒有,連台灣都沒有來過,僅是國民黨黨國記憶的一部分。例如「克強路」,為紀念華興會會長黃興;「林森路」與「林森公園」,紀念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以他們的名字命名街道,主要是國民黨政權搶奪台灣用來自我合法化的延伸手段。
全台數以百計以中山、中正、經國命名的街道與橋樑,實應回歸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原則加以改正。例如台北到新北永和所經的「中正橋」,改名為「永和橋」,並將舊橋恢復原名「川端橋」;台北市「林森公園」改名為「明石公園」或「三板橋公園」,日本時期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就安葬在此處,以其名命名,也能讓歷史有重現省思的契機。
拒絕威權者的名字佔領我們的生活和空間,就是民主轉型的第一步,請賴總統不要輕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