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啟動「團結國家十講」系列演講,針對不同主題說明國家面臨的挑戰及政府的因應對策。十場演講訴求「團結國家,從此刻做」,希望直面台灣聲音,傾聽國人想法,最大化團結國家。這本來就是國家領導人的職責,卻遭到在野黨冷嘲熱諷,批評這只是為大罷免造勢而來。在野黨的指控未免太政治化,把總統的一言一行都扯上大罷免,難道罷免期間總統必須把自己封閉起來,切斷與人民之間的任何對話?
針對總統啟動宣講一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質疑,民進黨就是要鬥垮、消滅在野黨;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認為,人民更希望看見賴總統能放下個人與政黨利益;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說,賴清德現在開始發起大罷免,美其名叫「團結十講」,賴清德嘴巴講團結,背後搞大罷免,大罷免是團結嗎?說一套做一套。
國際情勢空前巨變,從俄烏戰爭、美國對等關稅,到最近爆發的以色列與伊朗的戰爭,對世局產生重大衝擊,台灣無法置事外;不僅如此,台灣還要單獨面對中共的全面打壓,處境更加艱難。總統府發言人說,面對國際地緣情勢的快速變化,以及威權威脅,賴總統希望直接面對社會,說明政府立場與推動的各項政策,讓更多人瞭解台灣當前面臨的各項挑戰。
總統開講,有助於國人認清國家處境與未來方向,讓社會民心更有安定感。這也是檢驗政府領導力的關鍵時刻。總統不發聲,豈不是怠忽職守?在野黨動不動把正常國政運作貼上政治標籤,拿來當成反制罷免的工具,是混淆視聽,病急亂投醫。
總統利用各種場合和民眾面對面溝通,對凝聚全民共識具有積極意義。以美國為例,川普總統三不五時就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回答民眾關心的國內外大事,讓人民即時了國內外情勢變化及政府應對做法。即使在忙碌的國內外行程當中,川普在空軍一號也隨時接受採訪,第一時間發表對時局的看法。
川普還透過自創的Truth Social(真實社交)發表他對國內外大事的評論,也賣力經營自己的Twitter(推特),藉著密集的溝通,美國人對國家的處境、政府的對策及決策者的思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家看法未必相同,但不會發生誤判。
總統府指出,賴總統十場演講主軸分別為國家、團結、憲政體制、國防、外交、兩岸、民主、和平、繁榮、均衡台灣。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關係國家發展的大題目。十場演講只是起個頭,將來應該利用不同的場合,反覆說明這些論點。鼓勵大家透過不同的形式,關注這些影響國家生存的課題。
賴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不只是一個系列的演講,講完船過水無痕。相反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國家發展願景,必須不憚其煩,深耕紮根,才能結出美好果實。賴總統開講可以不拘形式,但必須常態化。即時反應,隨時溝通,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和社會同脈動,與人民同呼吸,國家凝聚力也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