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亞洲行劍指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就任後首次亞洲行,主要目的在鞏固印度大平洋民主陣線,牽制中國霸權擴張。中國應對新冠疫情採取社會面清零,全面封控上海、北京等大都會,重挫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動蕩不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國選擇站在侵略者一方,國際處境陷入孤立。歐美企業慎重評估遠離中國,台商也應未雨綢繆,自求多福。

拜登亞洲行亮點之一為強化美韓戰略同盟,美韓立場趨向一致。針對中國及北韓問題,南韓新政府與文在寅時期不同,拜登參訪三星半導體廠時,陪同視察的南韓總統尹錫悅表示,希望韓美關係能發展成為基於尖端技術和供應鏈合作的經濟安全同盟,實踐「韓美全球全面戰略同盟」的意義。

在兩國高峰會中,美韓元首討論鞏固安保同盟、加強經濟同盟等議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表示,拜登總統的東亞之行強調「強有力的、歷史性的同盟,北京方面將聽到相關訊息」。韓國媒體解讀,華府清楚表明要加強對中國的牽制。

不僅如此,美韓高峰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明確表達維護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強調這是印太區域安全與繁榮的基本要素,明顯也是衝著中國而來。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分析,拜登訪日是再度確認「擴大嚇阻」,並向台灣民眾傳達強有力訊息。「擴大嚇阻」是指透過事前公開宣言,把對盟國的攻擊視為對美國攻擊並採取報復,以嚇阻對方採取攻擊行動。報導認為,日美峰會的關鍵字就是「擴大嚇阻」。拜登在靠近中國與台灣的日本再度確認「擴大嚇阻」,也有向台灣民眾傳達強有力訊息的意圖。

出席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東京峰會,是拜登亞洲行的焦點。拜登在會中發表各界關注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在貿易、數位經濟與科技標準、確保供應鏈順暢及對抗氣候變遷等議題,從經貿層面與亞太各國發展更密切的合作。儘管參與各方儘量淡化四方對話的針對性,但劍指中國是不爭的事實,印太經濟架構被視為是華府抑制北京的利器。

拜登出訪亞洲前夕,加拿大政府宣布基於國安考量,該國5G行動網路將禁用華為和中興通訊生產的設備,成為「五眼聯盟」(美、英、澳、紐、加)中最後跟進的盟國。美國多年來要求盟邦禁用華為和中興通訊的設備,因為擔心中國政府可能利用這些設備從事間諜活動。

此外,台灣立法院適時修法,防止核心關鍵技術外流,對涉及「經濟間諜」處以重刑,最重關十二年,罰一億元。對未經審查赴中國投資者,加重處罰。在美國主導下,民主陣營和中國逐步劃清界線,台商要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