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備戰不求戰

前副總統呂秀蓮在出席「從馬關條約談兩岸關係」論壇時提到,台灣要備戰,但也要避戰,俄烏戰爭讓大家知道戰爭的可怕,也聯想到台海危機。兩年多來因為疫情,台灣人都因為戴口罩,聲音不見了,但人人都害怕戰爭,國防部應該做好準備,如何避免戰爭必須靠智慧,也要了解歷史,過去的錯誤不要重蹈。

呂前副總統提到,台灣人民不能停留在「維持現狀」,這是自我麻痺,沒有現狀如何維持?她也說,不要認為「美國對我們那麼好,如果老共打台灣,美國會保護我們」。她強調:「備戰不夠,如何避戰才是最重要。」呂前副總統曾經提過,「一個中華、兩岸統合」的想法,她認為,歐盟、東南亞國協都可以,為何不能有中華邦聯,她也推動過中立國,她面對部分綠營人士的圍剿,因而向民進黨喊話「別再把我當仇人!抹黑、抹紅!」

若真的能使兩岸之間形成邦聯,或台灣成為中立國,不只受到台灣主流民意的敬重,還很夠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一般人認定它是不可能達標。台灣必須成為一個國家才能變成中立國,這一點是對岸政權所不能接受的,它連「中華民國」都要積極消滅,怎麼可能心甘情願的讓台灣成為一個國家?至於邦聯的構想也不可能完成,所謂「邦聯」,除了有共同的國號外,外交、國防、內政都完全獨立,事實上就是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對岸政權怎麼可能會同意?連一國兩制的諾言都不能遵守,還談甚麼邦聯?不過目前雖然不可能實現中立國及邦聯的目標,但也用不著攻擊提這種主張的人。

台灣人與中國人的人性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台灣人只可以將中國當作朋友,不會將中國人當作家人。只是中國依賴異常的民族意識來穩定獨裁政權,他們對人民宣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不會乾淨俐落的切割台灣。至於是否侵犯台灣,端看政情,他們重視的是獨裁集團的利益。台灣沒有人會求戰,但必須備戰,因為開啟戰端的球在對岸,不在台灣。

戒嚴時期,台獨言論是禁忌,國內很少人敢提台獨,解嚴之後才逐漸有人提台獨議題,到了九0年代後期,台獨的主張比流行歌還流行,到處都是台獨大師,提台獨主張不只無害,還有機會獲利。到處聽到台獨歌聲本來不是壞事,只是會誤導民眾,誤以為國際法、國際條約、歷史背景可以解決台灣問題。由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糾葛可以看出,國際社會還依循叢林法則,台灣要生存必須加強國防及增進國際關係。

台灣的主流民意是認定台灣就是一個國家,只是它與中國的底線形成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交點。台灣人雖然不喜歡戰爭,但避戰的球不在台灣人手上,所以必須備戰,而備戰之道不在國際法、國際條約或歷史背景,而是加強國防,增進國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