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進入衝刺階段,藍綠擺開陣勢,展開大動員,將選戰規格拉升到政黨對決層次。隨著投票日期接近,選戰氣氛緊繃,藍綠支持者將回歸基本盤,最終勝負取決於雙方投率高低,以及中間選民的意向。議題設定、論述及傳播效率,決定大罷免成敗。
民進黨6月28日舉行全國黨代表大會,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向全黨發出罷免總動員令。他表示,藍白在野聯盟影響政府運作與國家進步發展,中國又文攻武嚇不斷,台灣人民有感於國家安危,不但有「青鳥」飛出,公民也自主發起大罷免,民進黨必須與公民同行,一起承擔守護國家的責任。
為反制大罷免,國民黨中央決定採取「類九合一選舉」規格接戰,分為三個層次展開,第一層為被罷立委選區的「地方守護」,由當地藍營縣市長扮演主帥;第二層是「區域聯防」,由黨中央成立王牌助講團全台助陣,並成立跨縣市區域聯防,分進合擊;第三層是「全國大造勢」,由黨中央規劃「選前之夜」等大型活動,催出選票。
藍營以「反惡罷、戰獨裁」為選戰主軸,訴求藍委才當一年,就遭到大規模罷免,已有24位罷免案成案,另有7案在補件程序當中。總統支持大罷免真是「另類的台灣奇蹟」。
事實上,罷免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力。公民藉罷免將表現不好的立委提前解約,具有一定的正當性。至於會出現大規模罷免,主要原因是,過去罷免條件太嚴苛,很難成功,選民參與意願受影響;但選罷法修訂後,罷免門檻降低,罷免成功機會增加,也喚起選民的權利意識。
更重要的理由是,在野黨掌握國會過半席次,有無善盡立委職責,扮演忠誠反對黨角色?或者意圖挾國會過半數,衝撞憲政體制,主導國政議程,推動親中法制,甘為中國統戰馬前卒?這些選民看在眼裡,內心明白,也焦急。心所謂危,進而付諸行動,大家一呼百應,蔚為風潮。罷免團體主力都是30、40歲的志工,女性志工比例更高達7、8成 ,社會覺醒的力量,不容忽視。
傅崐萁去年元月當選國民黨立院總召,藍白聯手推動國會職權修法,要總統每年到立法院做國情報告,接受質詢。首長答詢要承擔法律責任,立委行使人事同意權,可對被提名人課予特定義務及違反時施以行政罰制裁等。
賴總統提名的七位大法官人選,全遭否決。變相架空憲法法庭,方便國會一權獨大,扮演終局裁判角色。藍白聯手呼風喚雨,主宰政局,卻犧牲人民尋求司法救濟的最後途徑。
去年四月花蓮大地震災情慘重,傅崐萁竟在會期中率藍委訪中,和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碰面。部份藍委蓄意挑戰國安底線,矮化國家主權,都為大罷免提供助燃劑。